重庆渔民江中捞出一块废铁,论斤卖掉后,专家:至少亏了1个亿

    1958年秋天,北京大学历史系一队由师生组成的考古团队来到了华县泉护村,考古队一面对遗迹进行发掘的同时,一面对附近村户进行调查工作。结果意外的发现了一个被村民用作喂鸡的盆是六千多年前,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的陶鹰鼎,价值不可估量,在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《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目录》。

    很多文物收藏的爱好者,不由感叹还好被北大历史系的考古团队发掘了出来,不然这件国宝中的国宝就要蒙尘了。事实上在民间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还真不少,很多因为年代久远,造型看上去十分的老旧,而被当做“废品”丢弃一边,甚至被无意毁掉的也不在少数。

    导致这一系列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,大多数人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够,与此同时还因为缺乏基本的文物鉴赏和识别的能力,因此即使遇见了珍贵的文物,如果造型看上去不够吸引人就会被当作“废铜烂铁”处理。

    上个世纪80年代,重庆市一位姓陈的渔民,江上捞鱼的时候便捞上来了一块“废铁柱”,这块铁柱重达九十公斤,高七十五厘米。老陈废了好大的功夫才捞上来的,差点没将渔网给崩断了,本来以为是一条鱼,结果没有想到是一块“废铁”。

    老陈上岸后叫来了一辆拖车,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其拖到了“废品站”,老陈打算将这块铁柱论斤卖给废品站,废品站的老板是一个识货的人,当即65块钱买断了老陈手里的铁柱,在当时64块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,老陈自然是心甘情愿的卖掉了。

    然而老陈捞到“铁柱”换了64元钱的消息很快就不胫而走,连当地的文物部门都惊动了。专家听到消息后很快赶到了废品站,当专家看到铁柱上铭刻的“鸟篆文”之后就知道这块铁柱子很不简单了。

    所谓的“鸟篆文”是东周时期流行于楚、吴、越、蔡、曾、宋、徐等国的一种艺术字体,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、战国之际,到战国末期渐趋稀少,但是依旧有留存。而这块“铁柱”上的鸟篆文是汉武帝时期所铭刻的。

    根据史料记载,汉武帝时期,曾在西南地区广泛的铸造重铁桥墩,主要是用来搭建桥梁的,单从材料上考究,确实不值几个钱。但是至今能留存下来的桥墩极少,而老陈捞到的这块“铁柱”就是迄今2000多年以前,汉武帝时期流传下来的桥墩。文物价值是不可估量的,没有想到被老陈直接65块钱就卖掉了。

    专家而后和废品站的老板商量后,花了200元钱就从废品站老板手中将这块汉武帝时期的桥墩买了下来,如今这块桥墩收藏在四川省博物,成为了镇馆之宝。有专家估算这块桥墩的市场价值至少在一个亿以上。也就是说当年老陈64元钱卖了出去,如今算来至少亏了一个亿。可见学点文物方面的知识,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。